曾經,我是孤單佇立在台北街頭的自卑女孩。
來自當時被稱為「文化沙漠」的雲林,家裡開鈕扣店,沒背景、沒人脈,穿的土,國語不標準,沒上過館子,不會用牛排刀,公車坐錯方向是家常便飯,公館地下道走來走去就是上不了對的出口⋯
一句話,就是沒見過世面。
走在羅斯福路四段一號的椰林大道上,總覺得自己是異鄉人。
台大經濟系是大系,一百多個同學,各自有圈圈,我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圈。上課下課獨自一人,久了無趣,成了蹺課大王,四年混畢業後熟識的人十根指頭數得完。
原以為人生就此灰暗,沒想到,商周改寫了我的劇本。
二十三年來,我訪遍國內外領導者,希拉蕊、投機大鱷索羅斯、債券天王葛洛斯、IBM執行長,差點被張忠謀趕出辦公室,跟著郭台銘去捷克古堡,在總統官邸當面質疑政府溝通不力,邀請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訪台⋯。
每逢國際大勢轉折,我親臨現場:看崛起中的金磚四國、破產的冰島、瀕臨倒閉的底特律、歐債下的希臘⋯。
不只報導贏家的世界,我也關心贏者圈外的世界,更擔心貧富差距撕裂台灣,因此我製作一個台灣兩個世界、百萬新窮人、台灣黑狗兄⋯。
曾經沒見過的世面,該補的,在商周都補齊了。
我永遠記得,菜鳥時被盛氣凌人的外資金童氣哭,差點交不出稿子。
為了在三天內完成冰島破產的報導,在大雪紛飛的冰島小旅館,與同事熬夜輪班睡覺、接力打稿。
要在二十分鐘內完成希拉蕊的採訪,徹夜列出一百個問題,沙推數十次,英翻中、中翻英跟同事一遍遍的演練⋯。
太多想放棄的時候了。
但是,商周這個舞台太吸引人。
一個鄉下孩子要開眼界、見世面,需要一關關去過。
雖然每一關,都像蛻一層皮的辛苦,但蛻變之後的美麗,讓人興奮的上癮。嘴巴說痛,卻又忍不住一次次的飛蛾般的自己撲上去
商周給我的,是一次次與高手過招的機會。
能夠說大人則邈之,需要多少的事前準備;要能不卑躬屈膝、不當傳聲筒、要敢質疑權威,需要多大的勇氣。
這些高手,定義了我的格局與眼界,讓我不斷超越自己
所以,我深信「與智者同行,與強者為伍」的必要,也立志把我這樣的幸福分享給更多人。這是商周的使命:成為一個共學平台。
與高手過招的同時,商周給我的最重要配備就是「信任」。
這份來自用戶的信任,因為我們始終堅持媒體的獨立、公正、客觀,不向置入性報導低頭。現在不低頭,未來也不會。
這份堅持,讓我們贏得市場,也讓所有在這裡的工作者都可以專注地把事情做好,為所當為。
從一個自卑的鄉下小孩,到現在的商周執行長,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,也從不以此刻的地位為傲。
因為我永遠記得剛上台北時的那份自卑,那是因為缺乏眼界、缺乏見識。
如今,我比過去更有見識,但我因此更知道什麼叫人外有人。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,我知道「自己不知道什麼」,這是自信。
這是一個舒服、自在的狀態,可以保持空杯,不斷學習、不斷成長。我享受成長的喜悅,而不是沉迷在得失的計較。
我的轉變,發生在商周這個平台。
(更新時間:2022.08.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