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ber Eats全球首家線上超市:「我們24小時營業,分析白天和深夜消費習慣,更貼近用戶!」(攝影者:楊文財)
❝不線上線下不再有界限、戰友隨時變敵手的電商新戰局,
已經悄悄來襲。❞
蝦皮不想再被超商掐脖子!
自建門市要把物流主導權拿回來
最近你家巷口除了熟悉的四大超商,可能還多了寫著「蝦皮店到店」的橘色招牌。蝦皮目前已一口氣在全台開出四百家實體店,業界更傳聞,蝦皮目標今年底開到一千家,若成真,它將追過台灣第四大的OK超商。
而蝦皮跨入實體、制衡超商的另一面,其實是自己的城池,已經被眾多的新挑戰者包圍。
全家、7-Eleven、全聯等實體零售業者,甚至是Line、Uber Eats、foodpanda等原先不同領域的網路業者,近一、兩年,都毫不保留的展現逐鹿電商的企圖。
例如全家,從一開始只做電商平台的「最後一哩路」寄取貨服務,一路回頭往上強攻,幫賣家建官網、開商店街,讓這群人離開傳統電商平台也能生存。
社群軟體龍頭Line,原本只做導購,到現在,用戶在上面邊看直播就能邊+1購物,群組也有開團購的工具。該公司甚至不諱言,未來可能自建像蝦皮一樣的商城平台。
這些原本幫傳統電商平台導流、補足最後一哩的業者,如今不甘只是做嫁,直接提供跟蝦皮、露天拍賣等類似的服務。
「直播、社群電商大爆發,賣家等於不需要靠平台(導流),所以蝦皮某種功能也可能被取代。」朱訓麒說。
特別是,當電商平台的廣告費、抽成比率越來越高,也增加賣家轉移陣地的推力。中國研調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,以微信為代表的社群電商,獲客成本是淘寶這類拍賣式電商平台的五分之一。
兵臨城下,蝦皮因此得延伸觸角,捍衛商業版圖,創造更多變現空間。
電商面臨「傳產化」危機
缺乏互動、社群,難以即時滿足需求
電商,其實也已經「傳產化」,有太多不足之處值得被挑戰!
「現在傳統電商平台遇到的挑戰,跟它過去為實體零售帶來挑戰一樣。」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觀察,過去,電商因為更方便、更便宜、更有效率,衝擊實體零售。但如今,消費者並非只需要這一種零售價值,「它提供的服務有缺失,就會有其他平台來補足。」
互動性、社群性、即時需求滿足等價值,正是當前電商最缺乏的。例如,在傳統電商買東西,就是看圖片、看規格和比價格,缺乏人際互動,因此開始有人透過臉書和Line群組賣商品;又或者,消費者有即時需求,但傳統電商最快半天、一天後才送達,因此出現外送平台主打半小時到貨的快商務。
「現在看(電商)市場好像已飽和,但其實到處都是空氣,」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說,就像韓國電商平台Coupang,從社區生鮮快送為破口,切入台灣市場,「你現在不做,人家韓國就來做。」
「零售業者要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,顯然不是把東西給消費者就結束了。」戴凡真強調。
科技與消費行為的改變,正讓許多藩籬消失,各個產業的界限逐漸模糊,就連競爭與合作,也變得越來越曖昧。
電商與零售的無界限大混戰,隨時可能在你、我所處的行業上演。被跨界挑戰時,得回頭思索自己的優勢,並避免陷入對方的遊戲規則,被牽著鼻子走。
但無論市場怎麼變化,不變的是:想用戶。「傳統的核心競爭力,來自於我會什麼,而用戶為主導的思維,來自於用戶需要什麼,得去掉更多的自我。」陳威如提醒。
當一場界限變得模糊的賽局來臨,唯有對市場、對使用者越謙卑,才越可能讓自己跨出從未想像過的邊界。
(1766期封面故事)
文章更新時間:2022.07.13